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介绍我国血液安全供应工作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周长强】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无偿献血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宣传报道。再过几天,就是6月14日,也就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这个日子是无偿献血者的节日,也是广大血液工作者的节日,在此也借这个机会,向广大无偿献血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血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目的是进一步强调和宣传血液安全和公平可及性的重要性,让需要血液的患者能够及时获得高质量安全的血液。下面,我围绕今年献血日的主题,从血液的安全以及公平可及性上,向大家通报一下我们工作的进展情况。 我们强调的血液安全主要从三个维度,一是供应量的安全,二是血液本身质量的安全,三是临床使用的安全。 关于供应量的安全,充足的血液供应是安全的重要方面。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血量连续二十年持续增长,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大约是30万,到了2018年接近1500万人次。1998年全国采血量不足500万单位,到2018年达到了2500万单位,增长超过4倍。无偿献血人次和采集量的稳步增长从源头上保障了血液的安全供应水平。 关于血液的本身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是永恒的要求,也是我们血液管理的底线和生命线。在这方面,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血站质控体系建设,颁布实施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也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高危献血人员屏蔽制度和血液的冷链管理制度,每年还要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安全技术核查。2015年以来,血液核酸检测实现了全覆盖,有效缩短了病毒的窗口期,更加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血液管理的安全水平。 关于临床用血安全。血液强调的是从血管到血管的全流程管理,临床用血是保障血液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全国已经超过28个省成立了省级的临床用血质控中心,并且把医疗用血作为医疗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不断推广临床合理用血的理念和经验,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 以上我介绍的是在保障血液安全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下面,我介绍一下在血液供应可及性方面我们做的一些工作。

多年来,我们坚持血液的公益性,把血液作为基本医疗服务向患者提供。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提高血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一是建立网络保基层,二是建立机制保急需。在保基层方面,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经建成覆盖城乡、贯穿东西的血液服务体系。根据现在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和基层患者就医需求量的增加,血液的需求也在不停增加,所以我们不断加大对县级以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保障力度。 据统计,2016年至今,连续3年全国一半的血液供应了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极大的保障了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近看病的需求。在保急需方面,通过建立多层级的血液预警和调配机制,解决季节性、区域性以及偏型性的血液紧张问题。2018年,全国区域间共调配血液184万单位,其中省内调配了158.5万单位,省际间调配了血液25.5万单位,各省也都因地制宜,建立了血液的应急保障机制,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重点地区、重大活动的临床用血需求。 近年来,全国各地没有发生长时间的血液供应短缺问题。以上是围绕今年的献血日主题,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关于血液安全以及血液可及性有关工作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巩固无偿献血制度,多措并举,推动我国血液供应保障水平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借着“6.14”世界献血日来临之际,呼吁社会各界能够更多关心、支持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工作中来。谢谢大家!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